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长治市文物普查四队队长秦秋红带领队员在潞城市辛安泉镇南马村普查时,无意中发现一个奇特的“风洞”,石壁上有许多大小不等的石窟造像。经文物专家初步考证,此石窟为唐代石窟,极为罕见。
意外发现石窟造像
发现石窟造像的过程,颇有些意外和巧合。
长治市文物普查四队队长秦秋红带领六名队员,在辛安泉镇副镇长崔海金陪同下,来到南马村进行普查。
好奇的村民们听说普查队到来,纷纷围上来,一个村民向秦秋红介绍说,南马村附近的田地里有块明代的石碑,但石碑早已不见,“好像还有个底座”。秦秋红随即带领队员前往田边地头,但找来找去也找不到碑座。正当秦秋红准备放弃要走时,这位村民又提供了一个线索:“村子上面的风洞山里,有座现代修的庙,算不算?”现代的庙当然不算,队员们马上予以否定。“里面有石头雕刻的像啊!”这名村民接着说。“洞里有石像?”凭着从事文物工作的经验,秦秋红感觉这条线索不简单。会不会是一处石窟造像呢?在村民的带领下,他和普查队员到达离村子不远的风洞山进到洞里时,立刻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洞壁上,居然共有20余尊大大小小、形态各异的石窟造像!
风洞山隧洞里有玄机
在潞城市文管所所长陈宝国、辛安泉镇副镇长崔海金的带领下,驱车前往南马村。
汽车在潞城市到黎城县的国道上疾驰,窗外大山不断掠过。“你看,那座山的样子形似马鞍,所以被称为马鞍山,它位于潞城市的西北端、襄垣县的东端、黎城县的北端,在山顶可以同时看到两县一市。藏有石窟造像的风洞山就在马鞍山东端。”随行的辛安泉镇副镇长崔海金指着前面的山头对记者说。
汽车很快就到达了山下的南马村,此地距潞城市东北方向约20公里。听说记者到来,村里年近六旬的马爱国冒着刺骨的寒风,主动要给记者一行当导游,“路上给你们说说风洞的传说,有趣着呢!”
风洞山海拔多米,其之所以得名,是因为在山顶的悬崖峭壁上,有一自然形成的隧洞,常年有风通过。十余分钟后,汽车停在风洞口下面,人刚下车,凛冽的寒风就吹得人睁不开眼。抬头仰望,只见一条四五十层的石砌台阶直通洞口,洞口呈三角形状,大约5米多高。“之前村里人只知道风洞山上原来有座奶奶庙,庙的下面有个隧洞,却常年不知道有石窟造像。这座奶奶庙远近闻名,香火特别旺,很灵验,很多人还从河北、山东等地过来求财求子呢!”刚下车,老人就迫不及待地讲起来,“这台阶是河北涉县一位老板出资修建的,他曾经在奶奶庙许过愿,后来回奶奶庙还愿,不光修了台阶,还立了块碑。”
造像有明确唐代纪年
刚进洞口,映入眼帘的就是一座由砖头砌成的两米多高的小庙,属现代建筑,匾额上写“山神殿”,是前些年附近村民们修建而成的。环顾四周,洞高二三十米,洞壁上左右两侧有不少圆形的洞。
陈宝国介绍说,这里早以前还有个大门,“那些圆洞是用来顶横梁的,‘文革’的时候都被毁了。”小庙的左侧是一块石碑,上面记载了风洞山及其周围的自然风貌。绕过小庙,马爱国指着后面黑乎乎的隧洞对记者说:“传说这个洞和马鞍山的后山是相通的,但到底有多深人们都不知道。据说有一次附近的村民在放羊时,一只小羊羔走进洞,村民怎么找也找不到,后来有人发现这只羊羔从后面的马鞍山出来了。”
绕过山神殿后侧向黑乎乎的洞壁上仰望,只见石壁上有一座石刻的3米高的主佛像。佛像面长垂耳,身着袈裟,跏趺而坐,面部从鼻子到下巴已风化严重,面容模糊不清,只有高挑细长的眉毛可见。佛像的左下方有个侍从,右膝单腿跪地,双手伸向前,头发高高盘起。右边是个较大的佛像,面容清晰,温静慈祥。再往右是个站立的侍从,身着长裙,头发高盘,脸部略显胖,从中似可感受到当时唐代以胖为美的审美观念。
陈宝国介绍,在这些石雕周围有用繁体字写成的题记,其中有“显庆年唐中宗”等字样,由此初步判断石刻是唐代的,“年份确切的唐代题词石窟造像在长治很少见,这是一处不可多得的石窟造像实例”。
主佛像的下面和周围,还有唐以后雕刻的佛像以及供养人的多处题记。陈宝国指着其中一尊面容清瘦的侍者说,头戴有穗的帽子,身着长裙,裙子盖到脚腕,风格已经偏向宋代,“工匠通过线刻表现出凸起的衣纹造型,造成高浮雕的效果,为整个雕像增加了动感。鞋子雕刻得非常精细,可见当时工匠的雕刻技艺非常精湛”。
■专家点评:
秦秋红长治市博物馆副研究员
石窟艺术源于古代印度。风洞山石窟造像比例规整,保存基本完好,从现存大小不一的二十余尊石雕像看,其造型艺术雕造风格应为本地匠人所为,与山东唐显庆三年的千崖造像风格和造型接近。风洞山石窟造像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为研究长治地区民间佛教活动状况及石窟造像艺术有重要参考价值。
作者:张文举李璨
—THEEND—
?长治市旅游产业发展有限公司?
一起了解关于旅游的最新动态
聚合有愉悦感的旅游故事讲诉长治旅游的前世今生携手,让长治旅游走向全国
走向全世界
今日头条:长治市旅游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转载请注明:http://www.luchengzx.com/lcsxw/55.html